台北的天氣變得濕冷了,每當這個時候,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的店家就開始大排長龍,然而在診間往往會需要衛教病患:這些都太燥熱了,你不太適合耶!
看到患者閃亮期待的眼神聽到這句話時逐漸黯淡了下來,我也只能尷尬的安慰他,那不然你吃少一點並做好會上火的心理準備,多喝一點水平衡一下。
這幾天寒流來襲但我感冒喉嚨痛,突然可以理解大家想喝補湯的心,於是就想出了這道檸檬草白菜羊肉鍋!開藥時,我們常會使用不同寒熱屬性的藥物互相配合,有時避免整體太過燥熱/寒涼也會放一些反佐的藥物(相反寒熱屬性的藥物)去調整,因此煮飯飲食也該是可以這樣調整吧!
這道菜目標是要讓想吃羊肉爐的但較為燥熱的人也可以開心品嘗,因此
(1)使用偏寒又耐煮的白菜或白蘿蔔作為湯底搭配溫熱的羊肉。
(2)為了去除羊肉的騷味,除了第一步的川燙,湯底中加入帶有檸檬香氣的草本植物”檸檬草”
PS.沒感冒或非燥熱體質的話,加入黑胡椒味道會更豐富優~
羊梅花肉100G(退冰)
包心白菜3片
杏鮑菇 1根(可替換成各種菇類)
木耳 1片
黃豆芽 1小搓(可省略,但不要太多)
雞蛋 1顆(打散)
烏龍麵 75G
湯底:
檸檬草(裝入茶包袋) 4G
昆布醬油 1小匙
鹽巴 適量
步驟:
(1)熱水+一小匙米酒(也可加入蔥薑等加強去除腥味),煮滾後加入羊肉片川燙(變色就可以撈起來囉~),用飲用水把表面的肉沫沖洗一下後放旁邊備用
(2)小砂鍋家1.5圈油後加入雞蛋炒熟後
(3)加入飲用水及檸檬草茶包煮滾
(4)加入各種喜歡的蔬菜菇類,建議白菜或白蘿蔔至少擇一必加,其餘少量依個人口味添加(避免搶味~)
(5)轉小火燉煮約10分鐘,將蔬菜的鮮甜味和茶包的茶味煮出
(6)加入烏龍麵和羊肉後,烏龍麵熟後使用醬油及鹽巴調整鹹度後即可上桌~
《本草綱目》:「羊肉,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力,治虛勞惡冷,五勞七傷。」
羊肉最有名的故事,應該是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了!
張仲景出生在東漢末年,根據現代的研究當時的發生了全球的氣候變遷,平均氣溫下降,因此當時不僅有戰亂也是一個天災、傳染病橫行的年代,在仲景的書中提到「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我原本出生在一個有200多人的大家族,但建安年開始的不到10年,有2/3的人死亡,而其中又有7成是死於傷寒)。因此他開始鑽研醫術,最終醫治了許多人並將這些治病的經驗撰寫成書,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傷寒雜病論》。
傳說,某一年的冬天,百姓們因為寒冬而有許多人耳朵出現了凍瘡,當時擔任地方官員的張仲景就派人煮了「祛寒嬌耳湯」,作法是將性溫的羊肉和一些溫熱性質的辛香料一起燙熟後切碎後再包入麵皮中折成如耳朵般的餃子,最後再放入原鍋中煮熟,傳聞當時百姓們吃了餃子湯後身體暖和且耳朵發燙,於是就解決了當時百姓耳凍瘡的危機。而這也是中國北方過年必吃餃子的由來之一。
在仲景的著作中也由提到用羊肉搭配當歸生薑等藥材緩解腹部冷痛的紀錄:
《金匱要略》:「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朮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最後,還是囉囉唆唆的想提醒一下冬季進補的注意事項:
1. 少油少鹽,儘量以原型食物當作主食材,減少加工丸類、火鍋料。
2. 燉煮過後的湯雖然飽含了食材的精華,但也是高熱量和高普林的地雷呀!
3. 適當的搭配葉菜纖維,減少油脂吸收並且增加飽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