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讀《流浪者之歌》其實是一個意外,在書店看到他出版100週年因此重譯再版,因此回家後抱持著收藏的心在買其他書時一起下單購買了,然而收到書後,翻看1~2頁逐漸疑惑:國中的我有可能看得懂這種書嗎!!!?
恰逢過年期間回家,找出我原本的書…..果不其然我搞錯書啦!把他誤以為是我國中時期最喜歡的書之一《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了……。

流浪,尋找生命的意義似乎是我一直的嚮往,每一段路既使是多繞了一些彎路都有其意義,都是成就現在的我的養分。畢業後,經歷了1間醫院、2間診所,有時轉換是迫於現實無奈、有時是不甘流於平庸,總想再多看看不一樣的病人、多認識不一樣的體系環境,也始終感恩一路隨著我遷徙的病患們。
轉換的過程,病患不回診時總是焦慮不安的,心裡總想著:「難道開的藥物效果不好?」「有什麼副作用?」「我講錯什麼話了嗎?」「針灸後沒有緩解?」
看了《流浪者之歌》,發現就和悉達多踏入世俗時起初只是想多多體驗、多多和不同人交流、學習,因此起初可以用超然開放的心態面對,最終在成為了世俗價值物質的奴隸,直到一日她拋開了一切,回歸河流,以河為師,傾聽河流的話語,日復一日地作為一個不起眼的船夫,每日擺渡著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故事。
那麼,我該如何反應呢?或許是回歸到中醫的本質,中醫本就是探討著整體觀,探討著天人合一的科學,每一個病患的身體、經絡系統就像河流乘載著他的生命故事和疾病,而醫者僅僅是一個透過針灸、藉由湯藥擺渡化解不同生命故事及疾病的不起眼的船夫。